洪门水库(2016年)

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在中国境内流传,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其中,便包括了佛教文化。

神州大地也同样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很多神秘的历史文物到如今依旧没有被发现,它们身上总是有一种非常神秘的面纱,所以每当有新文物出土,总会让大家格外关注。

位于江西省的洪门水库便出现过一件大事,在2016年之时,江西一水库水位下降,露出了大量佛像。

神秘的佛像露出,引来大众关注

在江西,有一处水库,名为“洪门水库”,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距今大约也就只有几十年的时间。

它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三大水库,位于南城县东部大约16公里的位置,占地面积约为40多平方公里,正常情况下,水量的库存能够达到12亿立方米。

这一片区域有着近万亩丹霞地貌,树木植被长得郁郁葱葱,到处都有水鸟在飞翔,风景也是相当秀美,因此,除了“洪门水库”外,这里还有一个极具诗情画意的名字,叫做“醉仙湖”。

通常来说,水库的水位一直比较高,只有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水库的水位才会大幅度下降,直到2016年的某一天,水库旁边出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佛像,当地的居民们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所以立即联系了当地的文物部门。

随后,相关文物部门接到了通知以后立即派人来到了现场勘察,经过了严密的部署和多次现场勘察,专家们这才掌握了一些初步资料。

2017年1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对洪门水库进行了长达10天的水下考古勘察作业。

当年9月6日,专业的考古队成员们再次来到了这里,开始了长达30天的水下考古勘察作业,这也是考古队第二次对洪门水库进行考古勘察。

这尊慈悲肃穆的石佛,制作工艺也十分精巧,即使被埋没了这么长时间,石像依旧十分精巧,几乎保持着近乎于完整的身形,长期呆在水下,可佛像的本身并没有遭受到太大的破坏。

想要弄清楚这些佛像背后的秘密,还是得研究佛教传入江西后的情况。

从古时的情况来看,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系别,主要以“密教”的形式为主,这个密教在很早的时候便传入了江西,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那时,安息的高僧安世高可以说是最早进入江西地区的佛教僧侣,并在江西地区开始传播佛教。

安世高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到了唐代中晚期,江西重要的地理位置便展露了出来,所以佛教、道教文化在此地都非常突出。

13世纪中叶时期,元朝也建立了起来,当时的统治者为有效管理西藏,所以把藏传佛教推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从这个时候来看,江西本就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带,所以也自然而然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根据《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的记载,南昌的“晦机元熙禅师”等在当地已经是名重一时,元朝初期,还曾主持奉新百丈寺。

到了明朝,统治者在对待佛教的态度上基本传承了上个王朝的方式,这同样也使得藏传佛教在明朝的政治层面上保持了很大的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藏传佛教在江西的影响力则更加扩大,也更加深入。

所以从明朝开始,江西的禅僧便和藏传佛教的僧侣频繁交往,双方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因此江西的禅僧对于藏密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实,这处沉入水库底部的佛像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江西被发现的佛教用品了。

在早前,江西省德安县文物普查人员便在吴山乡红桥村九组发现了一座修建于明朝中晚期的“禅师明十墓”,这也是此前藏传佛教进入江西的实物见证。

1982年,景德镇在发掘珠山明永乐宫的时候,便也发现了腹部刻有藏文经咒的白瓷饮器僧帽壶,由于明代景德镇本来就是生产藏传佛教陶瓷用品的重要基地,在通过查阅资料后,大家也发现此处的文物正是过去西藏僧侣在这里烧制的报废贡品。

而在清朝建立以后,清朝统治者本身也就是少数民族,并且还天然带有“大一统”的思想,因此他们和藏区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他们对于藏传佛教也采取了比明朝更加优渥的政策,他们还尊崇以藏密黄教格鲁派为核心的喇嘛教为“国教”。

不过,清朝那会的藏传佛教着重在于藏、蒙、川、滇等地传播和发展,在中国内地的广大区域也基本上是一纸空白。

总结来看,藏传佛教在江西地区发展的情形主要有这些特点:

其一是历史悠久,源于汉魏时期,正式形成在元、明、清,直至当代。

其二是连续性不强,有的朝代比较旺盛,有的朝代又比较衰弱,甚至很难以找到前后的关联,这个特点也导致在水下佛像最初被发现的时候,大家也很难分析出它到底来源于哪个朝代。

其三,便是没有形成固定的传播场所,众所周知,特别是涉及到宗教的文化,都有些标志性的建筑物,可佛教在江西并没有形成这种特点,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形成了以庐山、南昌为主要中心的传播点。

最后一点,便是佛教在江西主要和僧侣、居士有关,这些和普通居民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隔阂,可能这也是导致当地百姓并不了解佛像情况的一大原因;而从民众的角度来考虑,大家对于藏传佛教的需求并不算高。

因为从两汉以来,儒家文化便在广大内陆地区扎下了深厚的根基,几乎所有普通百姓的观念都是基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少会想到“超脱”之类的,两种思想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因此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

因此对于小农意识比较强烈的江西百姓而言,虔诚的宗教信仰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巨大的财物供奉也远远超出了江西百姓们能够承受的范围,这些也阻碍了佛教在江西的传播。

况且,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提高佛教的地位也是在一些固定的考量上,总体来说,佛教并没有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

综上所述,江西并不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地区,可藏传佛教长期以来在江西的活动,还是对江西的宗教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东汉以来,佛教在江西还算是兴旺发达,尽管发展的历程也是充满艰辛,可最终还算是站稳了脚步,江西的佛教文化内容也是比较优秀的,大家就算不是虔诚的信徒,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佛教的专用词汇。

水下佛像,最终被指向明朝

正是因为江西的佛教有着很深厚的历史,并且中间时断时续,这也就导致了最初的时候很难具体确定出这些佛像究竟是何时的文物,它们的修建者又是什么样的身份。

根据南城县博物馆讲解员张波的说法,这些佛像应该是明朝的产物。

当年,明宪宗朱见深将他的儿子分封在“南城”,然后他们的家族一共在南城延续了七八代,前后加起来一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朱见深

而且,洪门水库的中心位置以前是南城县硝石镇的所在地,而硝石镇的周边则很有可能有“益王家族”的重要墓地,那个镇子如今已经被水库替代了,不过老一辈的硝石镇人依旧记得镇子之前的模样。

根据当地文物工作人员的介绍,明代“益王”就居住在当年富庶的硝石镇,他附近是有墓葬地的可能,不过这处镇子并没有留下什么影视资料。

所以佛像出现,结合此前提到的“江西佛教并没有形成固定场所”的说法,所以稍微懂行的人都会把它与古硝石镇和藩王墓葬群联系起来。

后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再度出马,这次他们派出了由18人共同组成的专业考古队。

按照最初的资料,在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的时候,硝石镇等63个村庄被淹没,形成了面积为4600多公顷的水域,随着水位的下降,那些被淹没了近60年的部分佛像、圣旨牌坊等古迹最终得以重见天日。

那处最引人注意的佛像整体高3.81米,属于一种大型佛像,其中佛头的长度约为0.7米,厚度约0.65米。

此外,考古人员在这尊摩崖石刻处还发现了摩崖石幡,从南往北依次刻有“南无地藏王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海众菩萨”,在石幡上方有一块约有30余字的摩崖石刻。

根据现场的专家表示,这座石像的脸庞非常圆润,五官的分布也比较紧凑,通过专家们的推测,这处石像属于明代佛像,并且这处佛像并非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大家也推测出这里曾经修建过庙宇。

因此,最大的可能性,还是跟明代的“益王家族”有关,普通百姓自然是没有如此丰厚的财力修建一处如此巨大的石刻。

时过境迁,曾经辉煌的南城县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昔日繁荣的藩王封地,如今已经成为了水库,可能这尊佛像的背后还有着更多的故事等待被人发现。

因为佛像,这座快要被遗忘的小镇又吸引了大批游客,而“醉仙湖”本来就是一处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美丽湖泊,自然与历史相互交织,也让当地更加有魅力。

参考

探秘南城县洪门水库,江西日报

刘丽芳. 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孔甲丙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3558.html